组成:瓜蒌仁、牛蒡子、天花粉、黄芩、栀子、连翘、皂角刺、青皮、陈皮、柴胡、生甘草。
功效:疏肝清胃、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。
适用证型:乳痈初期(郁乳期),症见乳房肿胀疼痛、皮肤微红或不红、乳汁排出不畅、伴恶寒发热、头痛、舌苔薄黄、脉弦数。
方解:牛蒡子、连翘疏散风热、清热解毒;瓜蒌仁、天花粉清热化痰、散结消肿;柴胡、青皮疏肝理气;黄芩、栀子清泄胃热;皂角刺通络散结;甘草调和诸药。
2. 透脓散(《外科正宗》)组成:黄芪、当归、川芎、穿山甲(代)、皂角刺。
功效:托毒透脓。
适用证型:乳痈成脓期,症见乳房肿痛加剧、皮肤焮红灼热、肿块变软有波动感、伴高热不退、口渴、舌红苔黄、脉洪数。
方解:黄芪补气托毒;当归、川芎活血养血;穿山甲(代)、皂角刺通络透脓,共奏托毒排脓之功。
3. 橘叶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)组成:橘叶、柴胡、黄芩、栀子、连翘、赤芍、当归、瓜蒌仁、皂角刺、甘草。
功效:疏肝理气、清热解毒。
适用证型:肝郁化热型乳痈,症见乳房胀痛、情志抑郁、口苦咽干、舌红苔黄、脉弦数。
方解:橘叶、柴胡疏肝解郁;黄芩、栀子、连翘清热泻火;赤芍、当归活血散瘀;瓜蒌仁、皂角刺散结消肿。
二、临床验方1. 公英地丁汤组成:蒲公英 30g、紫花地丁 30g、金银花 20g、连翘 15g、赤芍 15g、当归 12g、陈皮 10g、柴胡 10g、生甘草 6g。
功效:清热解毒、活血消肿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 1 剂,分 2 次温服。
适用:乳痈初期,乳房红肿热痛、伴发热恶寒。
2. 漏芦通乳汤组成:漏芦 15g、王不留行 12g、穿山甲(代)10g、通草 6g、蒲公英 30g、金银花 20g、瓜蒌仁 15g、柴胡 10g、青皮 10g。
功效:通乳散结、清热解毒。
用法:水煎服,配合按摩乳房、疏通乳络。
适用:乳汁淤积明显、乳房胀痛拒按、乳汁排出不畅者。
3. 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组成:金银花 20g、野菊花 15g、蒲公英 30g、紫花地丁 15g、天葵子 10g、蒲黄 10g、五灵脂 10g、赤芍 15g、皂角刺 10g。
功效:清热解毒、散瘀止痛。
适用:乳痈中期,肿块质硬、疼痛剧烈、伴瘀滞明显者。
4. 托里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化裁)组成:黄芪 20g、党参 15g、白术 12g、当归 15g、川芎 10g、白芍 15g、金银花 20g、连翘 15g、白芷 10g、皂角刺 10g、甘草 6g。
功效:益气养血、托毒生肌。
适用:乳痈后期(溃脓期),脓肿破溃后、脓出不畅或久不收口、伴气血不足者。
三、外治验方1. 金黄散(《外科正宗》)组成:大黄、黄柏、姜黄、白芷、天花粉、陈皮、厚朴、甘草、苍术、天南星。
用法:上药研细末,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,外敷于乳房红肿处,每日 1-2 次。
功效:清热解毒、消肿止痛,适用于乳痈初期。
2. 玉露散(《外科正宗》)组成:寒水石、石膏、黄柏、天花粉、绿豆粉。
用法:研末,用凉茶水或植物油调敷,适用于乳痈红肿热痛明显者。
3. 鲜草药外敷方组成:鲜蒲公英、鲜紫花地丁、鲜马齿苋各适量。
用法:捣烂如泥,外敷患处,每日换药 2 次。
功效: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,适用于乳痈初期辅助治疗。
四、注意事项辨证用药: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,不同证型用药差异较大,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具体症状、舌脉等辨证开方,不可自行盲目服用 “秘方”。
结合西医治疗:急性乳腺炎若发展为严重化脓或合并全身感染,需及时结合抗生素、切开引流等西医治疗,避免延误病情。
调护配合:治疗期间需保持乳汁通畅(如正确哺乳、吸奶器辅助)、清淡饮食、避免情绪郁结,注意乳房清洁。
如有相关症状,建议尽早到正规医院中医科或乳腺科就诊,在专业指导下规范治疗,切勿依赖偏方而耽误病情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